夫妻借款一方死亡怎么办 夫妻借钱一方死亡债务承担
发布时间:2022-05-12已浏览: 189 人来源:五律网整理
下面是(五律网)法学编辑部小五为大家分享“关于夫妻借款一方死亡怎么办 夫妻借钱一方死亡债务承担”的专业法律知识,一起来学习吧。
一、夫妻借款一方死亡怎么办?
夫或妻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应当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八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
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二、夫妻借钱一方死亡债务承担?
《婚姻法》第41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根据这一规定,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原则是:
1)、共同偿还的原则
2)、协议偿还的原则
3)、判决偿还的原则
严格来说,人死亡之后不会直接导致债务消灭,因为其可能还留有遗产,那么就可以先用其遗产来对合法债务作出清偿,避免损害到债权人利益。而要是一方死亡之后,留下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那么可以由另一方来清偿。而作为债权人,此时就应该积极的追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6条明确规定:夫或妻一方死亡,生存一方应当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该条明确规定了对一方死亡后,共同债务应由生存一方清偿。
夫妻一方如果不幸死亡,其欠的债由谁来还,通常人们会认为应该由其配偶或者其子女、父母来偿还,其实这都不对,法律是不支持父债子还或者子债父还的。
夫妻一方死亡后其债务如何处理,首先要弄清楚这个债务是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还是夫妻一方个人债务,如果是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就应当有夫妻共同承担,如果是夫妻一方个人债务,那就可以在其个人财产中划拨清偿。
通常来说,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夫妻一方借款后死亡怎么办?
公民死亡后,则没有清算程序,也就不存在清算人,可以当然代表所有继承人清收债权、清偿债务。实践中,对遗留债权债务有关的诉讼应否追加继承人及在特定情况下变更诉讼主体的理解有些不同,造成了法律适用的混乱,很有必要进行统一,以维护法制的尊严。
遗留债权纠纷主体的确定。诉讼是为是实体权利的实现服务的,如何列当事人就得看谁享有实体权利,结合继承法的规定,对此区别对待如下:
1、遗产已分割的,债权分配给谁,谁就享有向债务人请求偿还债务的权利,诉讼中,应以他(或他们)为原告,不必通知其他继承人参与诉讼。
2、遗产尚未分割的,按法定继承的,应以第一顺序继承人为原告,有遗嘱继承的,遗嘱继承人为原告,遗赠继承的,受遗赠人为原告,有遗赠抚养协议的,抚养人为原告。有的同志认为,配偶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可仅以自己的名义起诉,不必通知其他的继承人,其理由是夫妻财产为共同共有,任何一方均享有平等的处理权。如果其他的继承人认为他(她)侵犯了其权利,可以另行起诉。
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6条规定,“共有财产权受到他人的侵害,部分共有权人起诉的,其他共有权人应当列为共同诉讼人”。
因而,有其他继承人的,应通知他们参加诉讼,但明确表示放弃实体权利的除外。这样可以避免部分继承人隐瞒遗产侵害其他继承人权益的现象,也减少了当事人的讼累,符合我国民诉法必要共有诉讼的理念。
向人借钱如何起诉?
个人借钱携带起诉书到人民法院起诉。首先要写好起诉书,起诉书要简明扼要,内容应该包含原被告的相关信息,诉讼请求以及事实和理由;
然后携带相关的证据和起诉书到法院立案并且交纳诉讼费,相关的证据包含借条、转账记录或者是欠条、以及欠款的缘由等证据;
法院受理之后,等待法院通知开庭,法院开庭之后会针对双方举证制证的情况,通过法庭调查、辩论之后依法做出判决。
民法典中借条不要利息有效吗?
借条不要利息,如果是当事人自愿签订的,是有效的,法律没有规定借条必须要有利息。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书写借条常见的陷阱都有哪些?
在书写借条时有下列常见的陷阱:未写明借款的币种、用途;借款的金额、利率、日期等重要内容;签名与当事人的身份不符合;以及借据上的利率属于高利贷,即超过欠条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
温馨提示:了解更多法律问题,欢迎咨询五律网法律服务平台,或收藏本网站 www.wulv365.cn
问题解答
一、夫妻借款一方死亡怎么办?
夫或妻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应当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八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
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二、夫妻借钱一方死亡债务承担?
《婚姻法》第41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根据这一规定,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原则是:
1)、共同偿还的原则
2)、协议偿还的原则
3)、判决偿还的原则
严格来说,人死亡之后不会直接导致债务消灭,因为其可能还留有遗产,那么就可以先用其遗产来对合法债务作出清偿,避免损害到债权人利益。而要是一方死亡之后,留下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那么可以由另一方来清偿。而作为债权人,此时就应该积极的追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6条明确规定:夫或妻一方死亡,生存一方应当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该条明确规定了对一方死亡后,共同债务应由生存一方清偿。
夫妻一方如果不幸死亡,其欠的债由谁来还,通常人们会认为应该由其配偶或者其子女、父母来偿还,其实这都不对,法律是不支持父债子还或者子债父还的。
夫妻一方死亡后其债务如何处理,首先要弄清楚这个债务是属于夫妻共同债务还是夫妻一方个人债务,如果是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就应当有夫妻共同承担,如果是夫妻一方个人债务,那就可以在其个人财产中划拨清偿。
通常来说,下列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应由一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1、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
2、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4、其他应由个人承担的债务。
扩展阅读
夫妻一方借款后死亡怎么办?
公民死亡后,则没有清算程序,也就不存在清算人,可以当然代表所有继承人清收债权、清偿债务。实践中,对遗留债权债务有关的诉讼应否追加继承人及在特定情况下变更诉讼主体的理解有些不同,造成了法律适用的混乱,很有必要进行统一,以维护法制的尊严。
遗留债权纠纷主体的确定。诉讼是为是实体权利的实现服务的,如何列当事人就得看谁享有实体权利,结合继承法的规定,对此区别对待如下:
1、遗产已分割的,债权分配给谁,谁就享有向债务人请求偿还债务的权利,诉讼中,应以他(或他们)为原告,不必通知其他继承人参与诉讼。
2、遗产尚未分割的,按法定继承的,应以第一顺序继承人为原告,有遗嘱继承的,遗嘱继承人为原告,遗赠继承的,受遗赠人为原告,有遗赠抚养协议的,抚养人为原告。有的同志认为,配偶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可仅以自己的名义起诉,不必通知其他的继承人,其理由是夫妻财产为共同共有,任何一方均享有平等的处理权。如果其他的继承人认为他(她)侵犯了其权利,可以另行起诉。
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6条规定,“共有财产权受到他人的侵害,部分共有权人起诉的,其他共有权人应当列为共同诉讼人”。
因而,有其他继承人的,应通知他们参加诉讼,但明确表示放弃实体权利的除外。这样可以避免部分继承人隐瞒遗产侵害其他继承人权益的现象,也减少了当事人的讼累,符合我国民诉法必要共有诉讼的理念。
向人借钱如何起诉?
个人借钱携带起诉书到人民法院起诉。首先要写好起诉书,起诉书要简明扼要,内容应该包含原被告的相关信息,诉讼请求以及事实和理由;
然后携带相关的证据和起诉书到法院立案并且交纳诉讼费,相关的证据包含借条、转账记录或者是欠条、以及欠款的缘由等证据;
法院受理之后,等待法院通知开庭,法院开庭之后会针对双方举证制证的情况,通过法庭调查、辩论之后依法做出判决。
民法典中借条不要利息有效吗?
借条不要利息,如果是当事人自愿签订的,是有效的,法律没有规定借条必须要有利息。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书写借条常见的陷阱都有哪些?
在书写借条时有下列常见的陷阱:未写明借款的币种、用途;借款的金额、利率、日期等重要内容;签名与当事人的身份不符合;以及借据上的利率属于高利贷,即超过欠条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
温馨提示:了解更多法律问题,欢迎咨询五律网法律服务平台,或收藏本网站 www.wulv365.cn
